2014年12月1日上午9:00-11:00,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应邀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地102教室做了题为《法治中国新任务》的讲座,商学院副院长陈明生教授主持讲座,商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晓教授、MBA教育中心副主任李景华教授出席,商学院教师代表、MBA、学术研究生近百人参加。
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议,将依法治国这一执政理念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在学术界和商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马校长首先介绍了依法治国的背景、依法治国的过程及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与改善,而我国的法制建设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法制建设日益重要。法制是个人权力不受侵犯的保障,对实现国家的公平正义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随后,马怀德副校长介绍了推进我国法制建设的难点和目前面临的挑战。第一,立法问题。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有些法律倡导性宣誓性过重,无法执行。立法不完备,立法程序不民主、不科学,造成无法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意图,造成人民群众不信法。第二,法律可操行较差,实施效率很低,导致立法后无法完整实施。据专家统计,我国虽然有240多部法律,但真正能够实施的只有40~50部法律。第三,法律解决社会纠纷的功能没有显现出来,我国每年发生诉讼案件1400万件,信访案件70~80万件,每年发生240万件群体事件,这些事件极大地损害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虽然造成这些事情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法律和制度失效是一个很重要原因。第四,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存在领导个人意志大于法律法规的现象。第五,党与法的关系没有处理好,部分人将党的领导与法制对立起来。除此之外,我国的法制建设还面临两个挑战:第一个挑战:老百姓的参与热情,监督权,知情权,表达权,权力意识增强给公权力主体构成压力。第二个挑战来自于新媒体的发展,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受众广泛,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聚焦能力强,可以生成新的议题的特点,新媒体的兴起正在迫使传统媒体转型,迫使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严格立法执法。
紧接着,马怀德副校长重点讲解了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四中全会通过的文件包含186件重大举措,其中一半以上涉及立法问题,另外一半涉及法律修改和废除的问题。明确了建设法治社会的总目标:建立中国特色法制体系,建立法治国家。区分了法制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体系是一个规范的静态的体系,而法制体系是一个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和严密的法律监督体系以及法律保障体系,党内法律体系。五部分组成的法律体系建成标志着中国法制化的完成。
未来的法制建设任务不仅是形成一个笼统的法律体系,还要建立一个规范的法律实施体系,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相互衔接,相互联系,这些法律法规都是民主意识的体现,在制定过程中防止部门立法现象,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完备的体系。为达到这个目标,四中全会推出了创新举措,其中特别提出了建立由人大为主导的立法格局,更多是要体现人民的意图,逐渐改变现在由部门立法的现象。探索人大建立立法顾问制度,如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加强公众的参与,让老百姓的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反馈到立法机构,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友好党派民主监督的作用。确定改革与立法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一个变法的过程,改革就要变法,我们的改革事项没有得到法律的有效授权,导致法制受损。不能用改革冲破法律,也不能让法律束缚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重大改革事项做到有法有据。”依法治国应该重视宪法的实施,今年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我国的宪法日。严格立法,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四中全会还明确提出了六大任务,政府依法全面的履行法律义务,完善依法决策。精简部门机构,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加强政务公开。
马怀德副校长还谈到了公正司法问题。司法公正首先要求司法独立,建设跨行政区划的法院,明确领导干部职责不得干预司法案件评审。其次,实现司法公正,尤其是维护民事刑事审判中的司法公正。第三,畅通法律救济渠道,解决老百姓不信司法的现状。
讲座最后,马怀德副校长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为大家解答具体问题。整场讲座氛围热烈,马怀德副校长的讲解理论详实,又结合了大量生动的实例,让在场的每位师生受益匪浅。坚持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关乎到法大的每一个师生,而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建设法治社会的道路与方向。
文:滕菲菲
图:陈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