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管理教育的实践导向,提升案例教学与研究水平,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于2025年9月25日成功举办了第95期“中国案例首都行——案例大师Mini成长营”之案例方法交流专场。活动特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中心顾问陈炳亮博士担纲主讲,为线下、线上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案例方法的底层逻辑与案例开发”的深度分享。
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企业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唱小溪老师主持。商学院院长助理、MBA中心副主任、企业案例研究中心主任戴建华教授首先发表了开场致辞。戴教授结合本校MBA团队在案例竞赛中取得的成绩,敏锐地指出了学者们在进行案例开发时所遇到的从“优秀”迈向“卓越”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即如何在事实陈述之上,实现理论层面的“价值提升”。他强调,案例研究是连接商业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关键桥梁,其至高境界在于淬炼出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般深刻而凝练的商业案例与理论的对话。

戴建华教授致辞
在随后的主题分享中,陈炳亮博士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国际前沿的案例开发理念与教学方法。
正本清源:案例是“决策困境”而非“成功范本”
陈博士首先追溯了案例教学法的历史。他指出,这一方法最早由哈佛法学院于19世纪70年代首创,并于20世纪初被哈佛商学院借鉴引入课堂。其精髓在于将学生置于真实决策者的处境中,直面复杂的现实难题。他明确指出,一个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其核心并非对成功企业的“最佳实践”进行归纳与颂扬,而是“站在企业决策者的视角,对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描述”。

陈炳亮博士分享
开发心法:聚焦“真问题”,坚守客观中立
谈及案例开发,陈博士强调,整个流程中最关键的两步是:其一,识别出一个真正值得分析且充满张力的“决策点”或“真问题”;其二,围绕该问题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商业知识。寻找议题可采用两种路径:“问题驱动”,即直接询问企业家“哪个决策曾让你夜不能寐”;或“理论驱动”,寻找能体现特定理论框架的企业实践。
他通过对ofo共享单车和跨境电商SHEIN等热点企业的多个案例版本进行对比分析,鲜明地展示了有效的案例议题之间的差异。他引用哈佛大学教授米切尔·韦斯(Mitchell Weiss)的观点重申:“不要为了赞美或批评一家公司而写案例。案例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人们设身处地地扮演决策者的角色。”
教学升维:从现象到理论,做“向导”而非“领导”
在教学层面,陈博士展示了克里斯坦森的管理理论构建模型,说明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对商业现象的观察(案例正文),经由分析研讨,最终提炼出具有解释力与预测力的因果机制与理论规律(教学目标)。他以哈佛大学的ofo案例为范本,详尽演示了如何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将讨论从表层决策引导至“赢者通吃”的理论框架,让学生深入辨析共享单车行业是否具备网络效应、高转换成本等核心特征,从而深刻理解其商业模式的内在逻辑与潜在风险。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反响热烈。戴建华教授就案例标题如何在学术严谨性与传播吸引力之间取得平衡提出了思考。陈博士回应,教学案例的生命力在于其长久的研讨价值,客观中立的案例即使企业失败,其揭示的商业困境与规律依然能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镜鉴。李璨老师则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提出了在既定教学大纲下,如何平衡经典基础理论与前沿理论选择的现实挑战。

现场老师们的互动答疑
活动最后,唱小溪老师对陈炳亮博士的精彩分享表达了衷心感谢。唱老师表示,本次交流活动不仅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师生带来了国际知名案例库的案例开发比较与案例范式分享经验,也让我院师生对于“中国工商管理国际案例库(ChinaCases.Org)”等优质平台所提供的专业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接下来,企业案例研究中心的老师们也将基于校内外一线案例库资源,进一步助力学院的案例建设工作,为我院老师们进行案例开发以及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支持。

唱小溪老师在讲座中发言
图/文:王盟超
审稿:戴建华
审核: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