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著名的实力派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先生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419教室为MBA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势分析的报告会。李义平教授曾是北京大学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后,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讲教授,中央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培训中心、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清华大学职业经理培训中心主讲教授,被誉为经济学界的“进京三杰”。 李义平教授对经济理论本身,对民营经济、区域经济、国有企业改革、宏观经济走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竞争力等有着广泛的研究。

李义平教授认为,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最大问题和难点是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问题。他重点围绕国内的通货膨胀是如何形成的、中国政府当前如何治理通货膨胀问题、什么样的政策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政策等几个问题展开论述。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供给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从而使更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而导致的物价水平普遍上涨。根据这一观点,中国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原因是央行货币超发。事实上,导致通胀的原因远比货币主义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货币主义只是回答了“是什么”,并没有回答“为什么”,然而问题的核心恰恰在于为什么能够发出来那么多的货币。只有弄清楚了这个主要矛盾,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办法。
李教授说,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现有的大量贸易顺差;二是面对经济萧条,我国政府反应过度,万亿货币救市导致了重复建设、过渡建设;三是我国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盲目追求国家经济产值(GDP)而忽略国家人经济产值(GNP)。目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及整个价值链体系形成过程中,我国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我国长期依靠低廉的国内人工成本优势生产的廉价、优质商品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提供了诸多好处,而相比之下,我国用资源换回了大量的美元货币。由于我们国家实行强制结汇制,美元不能在国内自由流通,外汇占款增加,央行不得不发行基础货币。国家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要保值增值,要购买美国的国债和相关的金融衍生品,美元又流回了美国。中国和美国的经济,长期处于这样的商品流和资金流的之中,中国人民劳动创造的价值被不断的淘洗、冲刷。金融危机后,美元在主动贬值,石油、黄金、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我们国家又是全球的资源和能耗大国,我们采购的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输入性通胀。
李教授说,当前中央政府正在通过多种手段治理通货膨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收缩银根,自2010年以来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二是各省市在逐步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三是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去控制生活必需品和农产品的价格;四是在全国主要城市进行房地产限购。房地产涉及的相关产业比较多,“限购”对经济的影响在逐步体现出来。这些政策手段对治理通货膨胀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应急效果,但行政手段频繁干预市场,扭曲价格信号的做法,从长期来看,将造成更大的治理压力。
这些政策能否对中国经济产生最大的外部性效益,李教授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李教授对治理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和建议。首先,他认为市场的问题应通过其自身的运行机制逐步化解,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而人为去干涉,表面看好像是解决了问题,实际上是又制造了新的或者是更大的麻烦和问题,用新泡沫掩盖泡沫,得不偿失;其次,政府应该针对老百姓和广大中小企业大幅度减税,而减税的最大好处是使企业获得利润,促使企业投入再生产增加就业,使广大中小企业成为拉动社会就业与消费的主力军。老百姓有钱去才能投资教育、医疗、其它消费,真正拉动国内的内需,有需求进而又促进企业的生产,形成对经济的良性循环。再次,应不断规范政府的职能,着手健全经济体制,让经济按照其自身规律去发展,不应热衷于频繁的使用调控手段;最后,应尽快转变思维方式、解放思想。但李教授也坦言,思维的转变快慢,取决于决策者的阅历及抓住时机的能力。
本次讲座进行了约两个多小时,在最后的半小时李教授与在座的同学进行了互动交流。李教授首先对中国政法大学MBA学院寄予了殷切期望,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将宏观经济形势与企业微观经营有效结合起来,把握机会把握经济形势,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他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房产和汽车限购等一些热门话题及困惑进行了耐心解答。李教授的精彩讲演,不时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
撰稿: 张辉(B班)
摄影:李森(F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