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级MBA 集中班 武靖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市分公司
作为一名在保险理赔领域深耕九年的从业者,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35岁这年做出重返校园的决定。从太原理工大学文化产业管理本科,到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太原市分公司的理赔多面手,再到成为2025级中国政法大学MBA新生,我的职业轨迹始终贯穿着"跨界"与"破局"的关键词。这份带着保险行业烟火气的备考历程,或许能为同样在职业转型期的从业者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视角。
一、行业困境催生的转型觉醒:保险人的职业破壁初心
在保险理赔岗位的九年里,我经历了从人伤查勘到诉讼处理的全流程淬炼。当累计处理超3万件案件、成功拒赔百余起虚假案件后,我逐渐意识到行业面临的深层挑战:车险理赔中的欺诈防范需要更系统的法律工具支撑,人伤调解的效率提升呼唤合规框架下的模式创新,而团队管理岗位的进阶更离不开法律思维与商业逻辑的深度融合。
这种认知在处理一起重大诉讼案件时达到临界点,某起涉及保险合同条款解释的纠纷中,尽管凭借经验成功减损,但过程中暴露出的跨领域知识断层让我深刻意识到:在保险行业加速规范化的今天,单纯的经验主义已难以应对复杂的风险管控需求。中国政法大学 MBA"法商融合"的培养理念,恰如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用法律思维重构保险理赔管理体系"的新视野。这里既有《保险法》实务的深度剖析,又有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等商科核心课程,这种"法律 + 管理"的复合培养模式,正是破解保险行业合规管理难题的关键密钥。中国政法大学“法商智慧”的培养理念直击这一需求——通过量化权利义务、提升行为预期,最终服务经济治理
二、备考方法论:职场人的时间折叠术
1、筑牢基础,兼顾重点
英语以单词为基石,利用零散时间借助智能化工具,按科学计划结合新旧词学习;将阅读作为重点,每篇追求从词句篇到技巧的全面收获,同时兼顾翻译技巧练习与写作模板背诵。
数学注重性价比,聚焦基础,对重点知识点、公式及错题做好批注标记,考前及时回顾,不耗费过多精力攻克难题。
2、聚焦真题,归纳方法
逻辑备考以真题为核心,深入研读各类题型,在练习中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写作方面,论证有效性分析需掌握常见论证问题,大作文学习常见结构,通过练习真题并对照答案总结提升。
3、善用时间,高效转化
采用“碎片化输入 + 系统化输出”策略,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理赔工作中的数据分析能力、细节洞察力、报告撰写经验等迁移到备考各模块,提升学习效率。
4、稳住心态,灵活应对
考场中保持稳定心态,把控答题节奏,遵循 “抓大放小” 原则,不纠结难题,合理取舍以谋取全局。
5、面试突围:用行业案例构筑竞争壁垒
针对法大 MBA 面试法商结合特质的案例进行准备分析,提出 "通过法商融合课程构建合规管理模式" 的设想作为 "武器" "从行业中来,到理论中去" 的思考路径,凸显创新思维与法商学习诉求与特色。
三、与法大的双向奔赴:期待一场思维的化学反应
选择法大MBA,本质上是选择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还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正在梳理新一年的理赔团队培训计划。突然意识到,未来两年在法大将要学习的《合规管理》《商法实务》等课程,恰恰能为我正在搭建的 "人伤调解知识库" 提供理论支撑 —— 那些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做法,终于可以在法学与管理学的坐标系中找到更精准的定位。
更让我期待的是法大独特的 "法律实务导师"制度。作为保险行业从业者,我渴望能与从事金融法、保险法研究的导师深入交流,探讨 "理赔纠纷中的法律适用边界""大数据时代的合规管理创新"等前沿话题。这种跨行业、跨学科的思维碰撞,或许能为保险理赔管理开辟新的维度。正如我在复试个人陈述中所说:"保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既懂理赔实务又通法律规则的管理者。而法大MBA,正是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摇篮。

荣获2025年中国政法大学MBA“新生贡献奖”
在保险理赔岗位的九年,我见证了行业从"经验驱动"向"合规驱动"的转型;而未来两年的法大求学路,我期待完成从"业务骨干"到"法商管理者"的蜕变。对于正在备考的职场人,我想说:无论你来自哪个行业,只要敢于带着实践中的问题走进课堂,法大MBA的"法商融合"土壤,终将让你的职业根系生长得更加深广。这不是终点,而是一场用法律智慧重构职业边界的新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