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MBA知乎探访活动纪实
2016年11月12日,冬日暖阳,中关村768创意园区铺满了黄叶,在中国政法大学MBA教育中心肖富荣和陈秀杰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探访了互联网界“网红”知乎,与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面对面交流。
知乎办公区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内部设计却充满创意。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布草的影壁,知乎两个字在右上角若隐若现,体现着人文关怀的轻松感。在后面的参观中,我们通过很多细节感受到知乎的这种氛围:别致舒心的装修风格、宽敞明亮的办公环境、简单舒适的休息区、干净明亮的食堂、品种丰富的小食间等等。不仅如此,在角落里还摆放着供员工娱乐的自行车、滑板、桌上足球等,IT一族的业余生活也很精彩。
参观完知乎的办公区后,我们来到知乎影城,共同见证了中国政法大学MBA教育中心授牌知乎共建“MBA教育实践基地”。未来,中国政法大学MBA教育中心将与知乎展开基于人才交流,项目实习等多维度合作关系。

授牌仪式结束后,知乎创始人&CEO周源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以及知乎成长的故事。从中我们了解到周源曾经做过程序员,之后转型做了三年科技记者,再后来做Meta搜索的创业尝试。在经历Meta搜索创业后,周源开始对做产品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他决定要做自己作为用户会认可的产品。2010年夏天,周源开始做知乎,2011年知乎开始走进公众视线,内测期间,这个显得有些“另类”的社区聚集了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等大V级用户。这些人在40天里抛出8000个问题,贡献了2万个回答。之后,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里,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升至400万,3年多时间里已经获得两轮分别达到千万级美元的融资。五年下来,知乎已有6000万注册用户,月页面访问量超过75亿。法官、会计师、工程师、企业高管、私人店主、地铁司机、设计师、编剧、演员等大量专业人士活跃在知乎上,分享着各自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知乎目前有三种新模式:一是知识付费,产品以值乎和Live为主;二是电子书店,将传统的出版模式“电子化”,三是邀请品牌主入驻,成为知乎居民。知乎正在实现由“社区”到“平台”的转变之中,在纷繁芜杂的互联网信息大潮中,知乎成为“网红”显现了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
通过周源的分享,我感受最深的是知乎已经从一个封闭的知识型社区成长为开放型的知识平台,产品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各大互联网都在争夺流量,挖掘用户商业价值的今天,知乎依旧能够不忘初心,坚持做高质量的能够认真讨论严肃问题的知识型社区,关注高质量用户而不仅仅是获取用户身上的商业价值,比起流量和用户,社区文化和核心用户才是关键。
茶歇后,知乎HRD段晓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了知乎的组织与文化。为了能让“工程狮”、“程序猿”、“产品汪”、“运营喵”等各类型员工能够和谐相处在一块,知乎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森林环境”,办公设备高大上,连办公的桌椅都是根据人体工程学特别定制的,不仅提供健康美味的一日三餐,更有各色零食小吃茶饮。除了在生活上为员工提供最大的便利,在人文关怀上更胜一筹。不仅努力为员工提供自由工作的氛围,更是提供富有特色的员工培训,如帆船培训、蝴蝶计划等。知乎为了激发小伙伴的竞技意识,在内部会有OKR的考量,小伙伴需要时常考量自己的目标,并不断review。此外,知乎还会举办各种活动,如Hackthon、Pink Day,让各个部门的人能够有角色轮换的机会。
知乎的识人规则也非常有特点,第一要看是否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一个人不断学习的动力;第二是学习能力,光有好奇心却不会学习也是没有用的,比如面试的时候会问及如果有不会的问题会怎么进行学习,那么如果对方的回答只是用知乎搜索这种投机取巧的答案肯定是不行的;除此之外思维的跳跃性、深入简出的能力、海纳百川的能力,分享的意识、合作的意识都是公司考察人才的标准。

此次的企业探访活动,通过实地学习让同学们对公司管理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同时也为大家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新思路,新见解,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自由热烈的讨论中,本次知乎探访活动圆满结束。
图 中国政法大学MBA新闻中心 那心玥
文 中国政法大学2013级校友 黄紫虹
中国政法大学MBA新闻中心 那心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