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涛,2001年6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2012年9月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攻读MBA,2015年1月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自2001年7月起长期在中国银行软件中心负责IT系统开发和推广工作,现担任中国银行软件中心项目管理部经理一职。

2012年9月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后,商学院全新的课堂学习方式,让曾涛耳目一新,无论是孙老师的市场营销,还是王老师的管理经济学,还是特邀外部专家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不是单纯的讲解,案例教学以及课堂上随时的对话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消化知识。更让曾涛和他的同学们斗志昂扬的是朱老师的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分小组实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信息系统实时展现小组得分,让他们通过课堂更加深刻的领悟了系统资源管理知识。除了课堂教育,学校还安排了诸多游学活动,让曾涛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013年春天的美国访学之旅,从波士顿,纽约,费城,到华盛顿,跟随MBA中心的老师和同学们先后拜访参观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沃顿商学院、美国佩斯大学、美国西点军校等国际知名学府。尤其在哈佛大学由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商学院和法学院终身教职的Guhan Subramanian教授为访学团讲授《商务谈判》讲座,教授的授课深入浅出,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世界名校的学术氛围。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毕业论文撰写,承蒙朱晓武导师的悉心指导,在导师的点拨下,将中行的信息系统发展历程与美国Nolan教授提出信息系统发展六阶段的诺兰模型联系起来,结合亲身参与中国银行IT蓝图建设项目的实际经历,并翻阅了大量中国银行信息系统建设历程的资料,验证了诺兰模型对企业特别是对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作用,同时通过中国银行这个实例,对诺兰模型进行修正和补充。这个研究成果使得曾涛顺利的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两年多的法大学习,曾涛不仅熟悉了管理、营销、金融、财务、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工商管理知识,提高了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宽了视野、拥有了一批良师益友。毕业后,曾涛从原来IT开发的工作岗位转到了管理岗位,可以将之前学到的管理知识充分运用于工作中。同时,又一次与导师合作,并在朱晓武老师的辅导下,再一次对诺兰模型进行仔细研究,通过对中国银行信息系统发展历程这一实例深入分析,发现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诺兰模型一直是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但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诺兰教授提出的信息系统发展六阶段模型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面临这种局限性,师生两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重新对诺兰模型进行整合,将组织冗余引入到数字化基础设施演化的社会-技术理论框架,将信息系统发展总结为三个过程:情境过程、行动-形成过程、转换过程。并以中国银行从1974年到2013年的信息系统发展历程为例,对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以上提出的三个过程可以描述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由于组织惯性的作用,组织冗余与诺兰模型描述并不完全一致,它随着信息系统发展遵循“低-高-低”的变化规律。这个发现可以解释现有文献中对IT生产力悖论的争论,信息系统商业价值潜藏于组织冗余之中而造成了滞后。中国银行的“引进-外包-自主”的信息化之路,对规模庞大、业务复杂的中国企业提供了经验。在企业信息化实践中,不仅要进行合理的信息系统规划,同时要密切关注组织冗余的变化。
经过研究,朱晓武老师和曾涛将研究成果形成论文《组织冗余与诺兰模型修正:中国银行的案例研究》,并于2015年10月20日发表在《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上,曾涛在法大的MBA求学之路已经告一段落,但未来发展之路仍在继续,相信作为一个法大人,法大的精神、法商管理的理念一定会在他的脑海里常驻,祝曾涛在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