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教育网: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MBA教育网访谈节目,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张林,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中国政法大学2014级MBA新生潘亦龙,同学您好!首先祝贺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政法大学。请简要介绍一下自己,以及读MBA之前您的职业发展历程?
潘亦龙:我1999年从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毕业之后就在厦门开始了律师工作,至今已有15年。我开始从事律师的第一家事务所叫自立律师事务所,是厦门第一家也是全国第一批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之前的所都是国办所。当时我接触了大量的建筑及房地产纠纷诉讼。2004年,基于海事大学毕业的背景,我转入福建建昌律师事务所,开始从事海运、进出口及涉外法律事务并成为了合伙人。2011年,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来到厦门开设了分所。为了寻求更大的平台和更广阔的市场,我离开了原来的事务所,加入盈科律师厦门分所,将业务领域拓展到了金融业,组建了金融证券部,陆续开展了新三板、债券、私募基金等新兴业务,现在担任高级合伙人。

潘亦龙 中国政法大学2014级MBA新生、预审一等奖学金获得者
中国MBA教育网:选择MBA,唯独选择中国政法大学MBA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潘亦龙:回到前面我讲的职业经历,我加入盈科律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业务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树挪死,人挪活”,我选择了转所。盈科律所是一家北京的律所。它用了10年时间从一家北京小型律所发展成为现在全国25家分所,19家海外分所的大型律所。它独特的商业模式吸引了我,因为传统的法律服务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客户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入盈科后,我开始走出厦门。2012年5月,我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个法律风险管理的培训班。在这次培训中,叶晓华老师提出的观点“用经济学的语言来描述法律风险,用管理的方法来解决法律问题,用从法律的视角来优化企业的管理”,深深打动了我。我后来也加入了他领导的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实证研究课题组,开始了法律与管理结合的实践与研究。由于经济学及管理知识的欠缺,我阅读了大量的管理书籍,但仍感觉不够系统。从自学的状态中,我感觉到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构建自己理论体系。叶晓华老师是北大法学硕士,又是留美的MBA,法学和商学双修。因此,我把求学的范围进一步定位到MBA。中国政法大学MBA提出了的“法商管理”概念与我进一步把法律与管理相结合的想法正好吻合。虽然厦门大学也有非常棒的MBA项目,而还在厦门本地学习,但中国政法大学的很多课程都是涉及法律与商业的结合,我想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可能会离我追求的目标更近一些。
中国MBA教育网:中国政法大学MBA项目奖学金的设置是很有特色的,您此次是获得预审第一名奖学金是吗,可以跟我们详细说说吗?一份奖项,两份殊荣!请问您有什么感想?
潘亦龙:我的感觉就是很意外,几天的新生接触,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比我优秀,所以,我对获得预审第一名还是非常意外的。当然,我在感到荣誉的时候,也感到很有压力,更感觉到必须珍惜在校学习的每分每秒,加强与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力争学有所成,不负厚望。
中国MBA教育网:有人说,“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是件幸福的事”那么您在中国政法大学攻读MBA,对于您个人成长来说有哪些意义?
潘亦龙:正如黄进校长所讲,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没有大楼但有大师的学校。在中国政法大学,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大师,大师也许他不说话,也许你看不清他的面孔,但有他在场,都会影响到你,感动到你,净化你的心灵。研究生入学仪式那天,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先生就站在台上许久,他虽然不言,但你却会被他深深感动。认识江平先生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只向真理低头”。江平先生的一条腿是假肢,而且已经84岁高龄,却为了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入学仪式站在了台上那么久,我想他是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大家,求学只为向真理低头。我想未来在中国政法大学的点点滴滴,便是我们人生升华的动力。
中国MBA教育网:两年的学习您有怎样的目标或期待?
潘亦龙:我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我们来大学是学习如何找到答案的方法,我期待与老师、同学们的头脑风暴,这可能是有别于一般研究生的学习体验。另外,我之所里离开本地外出求学,也是希望不受一地所在之人思维的限制。一群人在同一地方呆的太久了,就会有趋同性,思维会趋向一致,因此,适时的离开是一个人攫取生活养份的有效途径。2008年以后,我每年都会去外国自由行,无形中对我的思想的触动非常大,为什么老外都过的这么开心?就像《后会无期》的台词一样,你都没到过世界,怎么会有世界观?因此,我更加期待,中国政法大学组织各种游学,不论是在国内各地,还是在海外异域,大家可以开拓眼界,体验不同文化的差异,丰富我们的人生。这样,当我们毕业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胆的说,我的世界观因此变得更加清晰。
中国MBA教育网:拓展训练作为我们融入中国政法大学MBA第一课,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潘亦龙:感受很多,但最大的感受是态度。印象很深刻,当别的队在比赛的时候,三队没有人去观战,虽然没有道具,却模仿手中握有道具,在队长的喊声中,齐心协力的练习着。当时,大家还嘲笑他们,说他们是在练气功。但结果却是,三队在正式比赛中用时最短,获得了比赛的胜利。这让我想起了原中国足球队主教练米卢。快乐足球让米卢带领中国足球走进了2002年世界杯决赛。但大家不要忘了,米卢还说了一句更重要的话,Attitude is 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因为认真对待比赛的态度,你会全身投入;全身投入,你就会进入忘我境地;进入忘我境地,你会感到快乐!而快乐的比赛与痛苦的比赛,哪个更能取得成功呢?退一步讲,即使因为实力原因比赛最终失利,你也会收获快乐!
中国MBA教育网:通过拓展训练,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团队,而且建立了难能可贵的成年人的友谊,参加此次活动对我们的MBA生活以及工作有哪些收获?
潘亦龙:收获很多。一是建立了不同班级的同学之间的联系,如果不是这种打破班级界限的团队,我们也许不一定认识那么多同学。二是体验式的拓展有助于加深对人的了解,个人的性格、能力、人品等都在这个过程中都一览无遗。
中国MBA教育网:经过破冰,短短的时间建立了自己的团队,咱们团队的名称和口号是什么,这些设计对企业文化建设有那些意义?
潘亦龙:我们团队的名称叫百分队,口号叫“做题全对、拓展不累”。企业文化,我没有研究。我觉得一个团队要像是一个人一样,但一个人只有一个声音,而一个团队有十几个人,会有十几个声音。如果这十几个声音能够变成同一个声音,这个团队才能叫做团队。而团队为什么能够变成像一个人一样,那就是团队一定要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建立目标后,团队的名称和口号,能够帮我们更好的理解团队的目标。这样,我们就能够发出同一个声音。像百分队一样,我们追求的不一定是百分的结果,而是追求百分的过程,就是我刚才讲到的态度,在这个基础上,你投入了,你快乐了,你当然不会觉得累。如果这个团队是一个企业的话,那么这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中国MBA教育网: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MBA教育网的采访,祝愿您在中国政法大学MBA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