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东写在第三届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初赛之后
——你们要时刻记住自己是精英,要展现出MBA的良好风度。
——遇到难堪的问题不能急,更不能让别人难堪。你们在台上不是辩论,而是在探讨和交流。
——你们就好比是需要资金的公司,你们做的方案要能够说服和打动投资商,所以一定要有理论、有逻辑、有依据!
(摘自中国政法大学 孙忠群教授的教练语录)
在参加完案例精英赛北京二区的比赛之后,看着那份“最佳新锐奖”,即使它盖了三个鲜红的圆章,尤其还有“全国”“中国”的名头,都无法激起我的任何兴趣。我不住地追问自己:我们从这次经历中得到了什么?

一、 初识
参加案例精英赛纯属偶然。去年孙忠群教授在讲授《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时,专门给我们讲解了案例精英赛的规则、组织形式等,并针对某一案例组织了模拟。那时候觉得这个赛事很遥远,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周末上课、平时上班,时间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哪儿有精力再参加这样的活动?没想到5月份一过,比赛就来到了我们身边。
本来我只是作为替补上报的,没想到误打误撞地成了主力。经过两轮比赛,顺利晋级突围赛,成了代表学校的两支队伍中的一员。起初,我们对刚刚举办了两届的赛事仍然没有清晰的认识,它是辩论吗?如果对手或观众问一个幼稚甚至无礼的问题,我们要不要反击?孙老师则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是MBA,是精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风度;在场上绝对不是辩论,而是智慧的交流,即使对手提出无礼的问题,那也是对手的失误,而我们要寻找对方的问题核心进行回答。
在以后的模拟对抗中,我们时刻牢记孙老师的要求和政法MBA的宗旨,不仅要“精商明法”,而且力争做到“敏思”且“善行”。
二、 投入
学校对我们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以孙忠群老师和慕凤丽老师为主的指导老师开始对我们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训练。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市场调研,到具体的PPT制作、仪容仪表,都邀请了学校及外部的专家为我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有的队友表示,这两个月的强化学习足以抵得上过去半年的课程,也必将成为MBA生涯中的精彩一页。
学完了就要实践,就象新兵总要实弹演习后才会派到战场上一样,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模拟对抗,每次都有专业老师参与评分和点评。我们逐渐明白了什么才是坐立行走的更高标准、PPT制作怎样才能高大上等等。把现在做的PPT跟之前的文件对比一下,顿时有种白天鹅见到丑小鸭的感觉,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还只是技术上的进步;我们对“逻辑”这个词逐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慕老师曾经提到过一个关于饲料行业的咨询项目,当她用企业价值链来分析时,这个企业没有理由亏损,因为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各个环节都运转得很好;但当她用“行业价值链”来观察时,发现这个行业的替代品和竞争环境非常严峻,把这个结果提交给管理人员后,他们也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在哪儿。慕老师告诉我们,即使是外行人,只要把逻辑关系理顺了,你的结论一样有说服力。
我们对工具的把握也越来越熟悉,STP、关键成功因素、SWOT、5力模型、安索夫矩阵、三层面理论等等信手拈来,因为这是多少次模拟训练的结果,而我们采购或者参考的书籍总计在20本以上。
虽然不知道精英赛是啥样子,但团队每个人都深深被这种状态所吸引和打动,并且不自觉地投入其中。在忙碌的准备中,比赛已经不重要,认真学习和相互砥砺的过程才是吸引我们投入的光明之火。
三、 争吵
孙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嘱咐我们,逻辑上一定要前后一贯,不能前边提出问题,后边却没有解决;或者后边有解决方案,但前边并没有相应的阐述。我们在整个模拟和正式比赛过程中一直遵循这样的原则,力求使自己的方案能够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一个团队6个人,每个人起初都会对案例有自己的理解:案例主题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需要解决?如何解决?对于主题的理解当然会有分歧,但容易达成一致,而解决方案则最容易产生争论。为了找到最符合逻辑的可行方案,每次模拟都变成了一次思想的交锋,争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节目;正是在一次次的争吵和碰撞中,每个人对案例的背景越发清晰,思路也越发严谨。
当然,争吵必须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有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争吵双方的问题不在一个平台上,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或者两个人其实并没有分歧,只是阐述的方式不同而已。有一次两位队友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吵,3号说要实施“后向一体化”,而2号反问“你凭什么认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争吵20分钟以后终于弄明白,其实2号是想提醒3号,如果评委提出类似的问题,要直接回答,不能回避:或者给出数据,或者给出相应的案例作为参照,这样才符合MBA的真实水平。
既作为旁观者,又作为队长,我其实是赞成这种争吵的,真理越辩越明嘛;要是团队中有一个神一样的存在,那还要这个团队做什么?只有每一位成员都贡献出自己的思想,解决方案才能越来越成熟。而作为队长的职责,就是将这种争吵或者分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不偏离讨论的主题;要不断地对争辩双方的观点进行总结、确认和复述。
四、 曲终
在讨论“皖新传媒”的案例时,我们发现这个案例是基于两年前的信息编写的,因此有些过时。在查阅该公司资料时,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得出的解决方案恰恰就是这家公司正在做的事情!
我们是满怀信心登上赛场的,一是主场之利,二是准备已经很充分了,我们相信自己的理论基础、风度、应变能力都已经处在比较好的状态。当抽到第一个上台的签时,心里还比较忐忑,因为自古第一个出场的都会被裁判压分。但一旦上台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调整到了平时训练的最佳状态。
我们在赛前也制定了相应的策略,比如让对方表现最弱的选手多回答问题,但当我们发现对手似乎缺乏比赛经验,以至于有的选手出现紧张、情绪不稳的情况后,就立即放弃了这个念头。孙老师在训练中嘱咐过我们,比赛不是辩论,是共同探讨,更不是让对方出丑和难堪,否则就不是MBA应有的水平。
当各队的打分一次次亮出来之后,我们其实是很诧异的;而学校另外一个队的现场成绩出来后,其他学校的很多同学也表示出莫名的惊诧。我们最终发现,我们满心的期待和自信都化为了泡影;而这,不仅是对之前辛勤付出的惩罚,更是我们整个MBA生涯的遗憾。
五、 后记
非常感谢队友们的付出与劳动:李俊龙,爱人就要生产了,每次讨论完案例已经将近10点,但还是会驱车近两个小时回家陪爱人,第二天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教室;张凡强,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出差深圳,但总会在周五准时赶回来参加模拟和准备;张宏宇,某公司销售总监,很低调地承担了数据搜集与整理的任务,每次讨论时都带很多那种提神的饮料来;任海芳和章松松,两位巾帼红颜,水果是她们每次带给我们的必备奖赏。6个人性格各异、经历各异,却组成了一个奇妙的集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了近三个月。那么,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呢,知识、友谊、逻辑思维?似乎都有吧。
我们曾经完整观看了去年冠军队的表现,对于仅凭6个小时的准备就能做出那样灵敏、机智和逻辑性的论述,心里非常佩服。不过,心中也一直有诸多的疑惑,解不开,理还乱:
1、 案例分析需要做到什么程度?是仅仅就案例来阐述理论知识,还是要求选手确定主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从评价规则来看,显然应该是后者。
2、 案例精英赛到底要考察参赛者的哪些素质?或者说它希望参赛选手是什么样的气质? “现场表现”的评分标准中没有对MBA的风度、涵养等给予相应的重视。那么,它与一般的辩论赛有何区别?
3、 评分标准中有“逻辑性”“创新性”“准确性”“专业性”等考察标准,但这些标准应该如何衡量?比如,“创新性”,表现出什么样的特质才叫“创新”?再比如“专业性”,是不是引用了“SWOT矩阵”就可以被称为“专业”?
4、 很多比赛中总会有专家学者进行一下点评总结,以增强说服力;羽毛球、击剑等比赛中增设了“鹰眼”及“回放”,以有效地解决争议。案例大赛中能否引入这样的机制?
5、 盲审阶段允许交PPT或者分析报告,这就象苹果与香蕉的对比,偏好不同,评价也会不同。怎样才可能让评委的评价标准统一?
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第二个问题。MBA是培养管理人才的,那么管理人才应该是什么样的?是牙尖嘴利不落下风的,还是娓娓道来心平气和的?是辩论式的探讨问题,还是交流分享式的头脑风暴?根据我的观察,这次第二赛区的比赛中,凡是表现出较强的论辩色彩的队伍,最终的分数都很高。这难道就是案例精英赛的指导思想?
不管结果如何,我仍然固执且近乎迷信地相信,孙老师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未来的案例精英赛也必然会向这个方面越来越近。我们是MBA,我们是管理中的精英,“精商 明法 敏思 善行”是我们永远的行为指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