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中国暨清华MBA教育二十周年(1991—2011)纪念会及论坛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召开。全国高校MBA教育中心200多位老师相聚在清华园,回忆中国MBA教育的成果,展望新的征程。我校肖富荣、唐丽娟、黄晓慧、晏鸿、杨洪宇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期间,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经管学院前任院长赵纯均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资深副院长徐信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教授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梅英教授等参会并发言,总结了中国MBA教育取得的成果,预示着教育改革的方向。
赵纯均谈到:“我国的MBA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对管理人才的强大需求而发展起来的。面对美国每年授予16万,欧盟每年15万,印度每年10万个MBA学位的培养规模,而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但每年只有4万5千个学位授予的培养规模的现状,中国MBA教育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中国MBA教育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早期开展MBA教育的院校积极参加了国际组织的认证活动,目前已有若干所学校通过了ACCSB、EQUIS的认证,我们正在积极研讨建立中国MBA的认证体系,将于今年开始试点,以便支持我国的MBA培养质量持续改进。”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为MBA教育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视,为MBA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一战略机遇,紧紧抓住提高MBA教育这一环节,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开拓MBA教育发展的政策空间,深化改革MBA培养方案,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各个培养环节,在未来十年中,把我国的MBA教育办学规模,培养质量,国际化水平提升新的台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钱颖一谈到:“MBA教育最大的成果,是在中国当人们认识到有一种职业学位是不同于过去我们的学术研究型的学位,而这个学位是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是可以通过系统测量的学习和实践能够全面的提升管理能力,并把它作为一个非常受尊敬的学位在全社会可以推广,让有志于从事管理的人能够来学习它。”
“MBA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生们的 ‘领导力’、‘体验式学习’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在本次活动中,我校MBA教育中心的老师们虚心向兄弟院校学习,并热心分享我校MBA的办学经验。
MBA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二十个年头,诚如赵纯均教授所说:“我国的MBA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对管理人才的强大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当前,通过所有MBA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套招生模式和培养模式,并让社会对MBA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然而,社会对MBA人才数量的需求,以及对其培养质量的要求要远高于校方实际的培养水平。所以, MBA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校在建立MBA项目伊始,即确立了以“培养法商管理复合型MBA人才”的目标,基于“法治社会”的国家政策背景以及我校的大法学学科的优势,“法商管理”成为我校MBA教育的天然使命和特色。实践证明,这个定位是符合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的。
“法商管理复合型MBA人才”具有三大特色:一是知识结构以法学知识和经济、金融以及管理学知识为基础;二是学员广泛参与‘体验式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三是非常注重学员的道德品质以及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培养。所以,我校的学员毕业后将胜任包括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机构中的重要岗位。但是,一种教育培养模式的成功,是需要相当长时间来实践的,所以,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才是持续发展之路。
我校MBA教育中心将继续加强办学优势,同时,根据当前MBA教育改革的形势,从招生流程、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不断改进,加强对学员们开展“法商领导力”、“体验式学习”以及“企业家精神”培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熟悉商业运作规律的高级管理人才。
杨洪宇/文